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0271122017996210&wfr=spider&for=pc"
錢江晚報發布時間:06-2314:43錢江晚報官方帳號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通訊員 方序 來鑫萍日前,目送83歲吳西林老人康復出院,浙大二院心血管外科醫護團隊眼里,溢滿了欣喜和感慨的熱淚。這是一位堅強又勇敢的老人。過去7年間,從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到急性主動脈夾層,再到二尖瓣、三尖瓣關閉不全,“心”里的惡疾,一次次向這位老人襲來。而在關乎生死的三次選擇中,老人都勇敢地接受了開胸手術;每次術后,他都積極地配合醫護,及時進行康復治療。這背后還有醫護團隊的仁心仁術。高齡第三次開胸置換心臟瓣膜,其難度和風險不言而喻。當老人飽受病痛折磨又四處尋醫無路時,百年名院再次敞開了大門。心臟大血管外科董愛強團隊,以精湛醫術和精細護理,將老人從死亡邊緣再次拉了回來。“我希望陪著爸爸再多過幾年,是浙大二院醫生的勇氣與技術,幫我實現了這個心愿。”女兒吳蔚紅連連感慨說。但她不知道的是,父親吳西林的這場手術,還在心臟大血管外科醫生之間引發了一場大討論。吳西林老人和女兒觀念的沖撞“這樣的手術,值不值得做”從來沒有一例手術,讓董愛強如此糾結過。身為浙大二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自2010年心外科獨立建科以來,他已率領20余人的團隊,走過整10年的時光,去年手術量達1000多臺次。對這位擅長開胸補心甚至換心的高手而言,完成一例心臟瓣膜置換手術并不難。難的是,“高齡三開”,這是心外科界不太去觸碰的區域,“這背后還有中國社會傳統觀念的問題。”“當我決定收治吳西林老人時,身邊很多同行都跟我說:‘不值得冒這個風險’。但我心里很明白,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和醫療技術的精進,我們有能力、有必要做積極救治的嘗試。”董愛強說,他相信,這也是邁向高水平全面小康、打造健康中國的應有之義。在為父親四處求醫、三次開胸補心的過程中,女兒吳蔚紅也聽到很多“反對”的聲音。周圍的親朋好友也都認為,像這樣的折騰不值得。更令她難過的是,在父親生死的重要關頭,他們曾兩次被醫院拒之門外,原因也是“風險太大,不值得”。“幸好,父親只有我一個女兒,我們能很快達成一致意見。更重要的是,父親始終決心很大。他是一個很勇敢,求生欲又很強的人。”吳蔚紅說。的確,吳西林是位很勇敢的老人。1938年出生的他,作為鐵路職工退休后,和老伴享受著天倫之樂。樂觀開朗、習慣良好的他,如果不是遺傳性高血壓導致“心”病不斷,一定能長命百歲。2013年,76歲的他因胸悶氣急等不適癥狀住院,被診斷出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并在省內其他大醫院接受了第一次開胸補心手術——主動脈瓣機械瓣置換術。董愛強主任辦公桌上的心臟模型在歷經5年平靜閑適的生活后,2018年,80歲的他又突發不適,經醫院檢查診斷為升主動脈夾層。主動脈夾層,是極其兇險的疾病,醫學上一般分為Stanford A和Stanford B型。Stanford B型可通過介入放支架的方式治療,但累及升主動脈的A型主動脈夾層尤為兇險,自然狀態下發病48小時內死亡率高達50%,兩周之內90%以上的病人死亡,唯有外科手術治療,才能讓A型夾層獲得生還機會。吳西林老人患的正是Stanford A型,也唯有再次開胸手術才有機會救治。但此時,首診醫院已不肯接收他。“我四處打聽,終于找到了浙大二院的董愛強主任。沒想到,他立即答應了下來!”吳蔚紅說。這次緊急開胸手術,董愛強團隊為老人實施了主動脈瓣生物瓣膜置換術、升主動脈夾層動脈瘤切除伴人工血管置換術、雙側冠狀動脈開口移植術;后期康復治療時,考慮到老人心率持續較低,心內科團隊還為老人安裝了起搏器。內外科同時發力,終于將老人從死神手中奪了回來。老人也逐漸恢復了正常生活。但此后的兩年間,這顆“心”的其他重要零部件,也開始出現老化退行的情況。術后隨訪數次心超復查中,醫生發現,老人的二尖瓣、三尖瓣返流現象逐漸加重。今年3月,老人開始出現下肢腫脹、胸悶氣急、尿量減少、腹脹難忍等癥狀,并來到浙大二院心內科救治。盡管心內科予以強心利尿等治療,但這些癥狀仍無法得到緩解。醫生和家屬都明白,能救治老人的,只有第三次開胸手術這個辦法,但很有可能,老人會過不了這一關。但這一次,老人又勇敢地點了點頭,說:“沒事,請給我動手術!”5月27日,我們在病房看到老人時,老人發自肺腑地說,“我想得很清楚,不手術的話,或許能多活幾個月,但也活得很痛苦,還會拖累家人;手術成功,我就是賺到的;不成功,這輩子也活得很值了!”就這樣,今年4月8日,老人接受了第三次心臟手術。董愛強帶領孔敏堅、段群軍、錢建芳、封占增、宋江偉等團隊成員,克服心包嚴重黏連等重重困難與挑戰,為他切除病變的二、三尖瓣葉,成功地置換了生物瓣。術后,心外重癥團隊又及時跟進,克服氧和差、呼吸衰竭、氣管插管拔管困難,以及多臟器功能衰竭等各種嚴重并發癥;護理團隊及時開展早期康復……老人在護理團隊的幫助下開展早期康復終于,老人這顆堅強的心,再次正常地跳動了起來。術后的討論“精進醫技,更好地救治老年患者”吳西林老人出院后,浙大二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利用召開黨支部會議的契機,發起了一場大討論——對于高齡老人的救治,我們是否應該更積極。董愛強說,中國已不必避免地迎來了老齡化社會,人均期望壽命也越來越高,以杭州為例,2019年全市人均期望壽命達82.95歲,其中男性80.87歲,女性85.16歲。“我的一位老師從日本考察回來后,就經常對我們說,要及時改變觀念,向日本學習,圍繞高齡人群,多開展積極治療。”他說。為讓討論更深入,科室還查閱整理了10年來的整料數據。我們可以看到,不經意間,隨著社會發展、環境變化以及疾病預防控制能力的提升,心臟手術患者的疾病譜和年齡構成,已經發生了很翻天覆地的變化。副主任醫師孔敏堅介紹說,10年前,科室接受心臟手術的病人,80%至90%是先天性心臟病和風濕性心臟病病,這兩個病的病人一般都很年輕,20歲至40歲為主,很少有60歲以上的病人。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及全民醫保的政策,先天性心臟病很多在產前檢查就被發現,在學齡前就都做了手術,成人的先天性心臟病患者越來越少;就風濕性心臟病來而言,由于居住條件及醫療條件的改善,風濕性心臟病發病率大幅下降,風濕性心臟病人越來越少。近年來,老年人口不斷增長,加上人們對生活品質要求的提高,我國接受心臟手術的疾病譜發生了很大變化,冠心病、主動脈夾層或主動脈瘤等大血管疾病明顯增加,心臟瓣膜病從原來的風濕性為主,轉變為以老年性退行性病變為主,病人年齡構成也發生很大變化。“30歲至40歲年輕患者大幅度下降,而70歲以上的老年患者大幅度增加,目前約三分之一心臟手術病人是70歲以上,約8%的病人是80歲以上的,更有些人是來做第二次、第三次心臟手術的。”孔敏堅說。像吳西林老人這樣的情況,就非常典型。心臟瓣膜疾病,是老年人心衰的首要病因。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約新增20萬待治療的主動脈瓣膜病患者,數量居全球首位。研究顯示,65歲以后心臟瓣膜病發病率直線上升,75歲以上老年人的發病率高達 13.3%,僅次于高血壓和冠心病。在浙大二院,像這類心臟瓣膜疾病,心血管內外科都有很好的解決方案和強力的技術支撐。如針對不適宜開刀的老年患者,自2013年開始,浙大二院黨委書記王建安教授就率領心內科團隊,開展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簡稱TAVR手術),用不開刀的方式,進行心臟瓣膜置換。截至目前,團隊已完成1000余例TAVR手術,是國內開展手術量最大的單中心之一。患者術后4小時可下地走路,次日便可出院,最快一例手術只用了26分鐘,患者平均年齡78 歲,年齡最大的95歲。心臟大血管外科醫護團隊和吳西林老人合影心臟大血管外科團隊,除了常規開展體外循環下各類心臟大血管手術,如Bentall手術和全主動脈弓置換手術、心臟移植手術、冠脈搭橋手術、心臟瓣膜手術、各種先天性心臟病手術外,還積極大力開展各類心臟微創手術。早在2009年學科帶頭人董愛強教授在省內率先開展右胸小切口微創心臟手術,并將微創手術技術推廣應用到心臟外科各類常見手術,同時開展全胸腔鏡下微創心臟手術。2011年微創心臟外科學通過了浙江省醫學重點學科的評審,2015年再次高分通過驗收。2011年建立浙江省內首個“一站式”雜交手術室,開展復雜性心臟病的介入和外科手術治療。心臟大血管外科還在省內率先開展主動脈弓覆膜支架鈥激光原位三開窗治療主動脈弓夾層或動脈瘤,是省內最具規模的集臨床、教學、科研于一體的心臟大血管外科之一。“如果積極開展治療,70多歲的老人,起碼還有十幾年的光陰。”董愛強說,“作為醫生,我們要看到社會形勢的變化,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精進自己的醫技,更好地救治老年患者。”浙大二院二號樓七樓的心臟大血管外科病房內,來自海寧的82歲老人,正在等待人生的第二次心臟手術。“25年前,董主任為我做了二尖瓣置換手術,直到去年11月,我都還在服裝廠里工作(繡花)呢。”她笑著說,“我相信醫生。”等待第二次心臟手術的82歲老人醫生簡介+董愛強浙大二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醫師,教授,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擅長各種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瓣膜病、冠心病、胸主動脈瘤等心血管病的診治及小切口微創心臟手術及肺癌等胸部腫瘤的診斷與手術。門診時間:周二上午、周四上午(解放路院區)、周二下午(國際院區)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復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相關搜索主動脈夾層分型主動脈夾層的護理倪一鳴浙二醫院程海峰浙二醫院董愛強浙二醫院王岳
關鍵字標籤:提乳 |